Drowning

高中毕业那年某一次同学聚会,临近散场,杯盘狼藉,纸钞传集,各具衣冠。最后一曲不识其名,坐看十来个人围着四个话筒大吼唱完,作鸟兽散。

我那几年“怪小孩”得紧,一直不大有渠道听流行歌曲,连歌名都不一定知道。当晚在KTV里听同学们唱过什么歌,默默记下来,回家再去下载听。前面许多歌都记下来了,只有最后这首歌因为歌名是英文,只记了个大概拼写和调门。回家搜索歌名歌词,俱不得要领,自知是记忆有误。当时也不好意思找人问到底是什么歌——怪小孩对谈论流行文化有些恐惧,懂得都懂。

一晃十多年过去。中间偶尔会想起记错了的歌名,从百度MP3到网易云音乐的歌名歌词搜索功能都试过,俱无从考。

家属对年代流行乐所知甚多,我也曾腆起老脸,拽着哼哼一遍——连我自己也觉得跑调,哼出来就跟口袋妖怪里面在草丛里遇敌的BGM差不多。家属尴尬地露出安慰的笑容。觉得可能这事儿就跟很多无头公案一样以“不知”结尾了。

大概一个多月以前,有天夜里看书之余拿起手机,对着网易云的听歌识曲哼哼了一下——哼到第三遍的时候显示了一首歌曲,副歌部分放了一句就知道,是的,就是这一首——Backstreet Boys的Drowning。KTV里配的MV是城市夜景,我顺势误将歌名记成了Dawning;其中有一句歌词是Baby I can’t help it,我给记成了Maybe I can help him。谬之千里了。

夜里失眠,听了两三遍。时过境迁,十余年来数次毕业,或凄凄惶惶,或生疏隔膜,即旧友亦各奔东西,也不知自己是否怪小孩长大成怪人。心理作用,居然觉得原唱不如记忆里十几个人(没我)的众声喧哗好听。

算是解决了一个记忆里的难题,漫记于此。

Omicron 灾难中的北京漫记之四:5月15日至6月11日

这几周因为工作繁忙,外加生活有些变动(下面会提到),对于北京4月底开始这一轮疫情后半段的生活一直都没写。回溯地总结几句吧。

5月15日爱人单位正式下达居家安排,开始了此后延续三周的居家办公。朝阳等数个区域的公共交通停运,地铁甩站,单位说员工不得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作为没车一族,我们也不太可能上下班了。所幸第一周小区没封闭,生活没什么影响。

2020年我们已经经历过一次长达数周(具体不记得了,大概从2月到3月中,估计五六周吧)的居家办公期,两次都是又苦又甜。好处是,爱人久受失眠困扰,早起通勤是个失眠的触发因素;居家办公不用通勤,不仅可以多睡一小时觉,而且夜里失眠问题也得到缓解,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改善了不少。众所周知,happy wife, happy life. 配偶过得好点,另一半也开心。苦处是,居家办公意味着买菜做饭的事情转嫁到了家里,不可避免地俩人要面对更多家务。买菜频率上升,彼此口味的冲突也变得明显——毕竟以前不会餐餐都在一起吃,家里地板打扫的需求也变得迫切,等等。而且家属经常要开线上会议,我如果写东西的话就不得不躲进小屋,坐久了腰也不太舒服。类似的小矛盾确实也变多了。但整体而言,居家可以陪伴,还是更开心的。

More

Omicron 灾难中的北京漫记之三:5月10日至14日

5月10日以后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居家办公逐渐铺开。我单位在11日通知次日“最小到岗”,只留值班人员,其余人员一律禁止进入单位;同日几小时后连值班的安排也取消了,变成“有事单约”。爱人单位到岗比例一天数变,最终在周四(5月12日,后面还会再提到)当晚变成“最小到岗人数”,估计只有20%-30%左右的值班人员。

居家办公,爱人是非常开心的。众所周知,办公室最痛苦的工作就是被迫给其他“大爷”同事当秘书,爱人是文学青年,习文不习武,于太极之道未见擅长,经常被裹挟着为人作秘书,白耗精力。居家办公以后,能从大量琐碎事务里抽身,精神面貌都变好了。加上通勤之苦可免,每天多睡一小时,神清气爽。

More

Omicron 灾难中的北京漫记之二:5月6日至5月9日

5月5日晚上杀气腾腾的讲话对北京防疫事宜带来了什么后果,至少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是不怎么清楚的。我没看新闻联播,直到八点多才从社交网络上断断续续听到这个令人感到恶寒的新闻。次日早上北京愁云惨雾,虽然是阳历五月,但阴风阵阵,密云不雨,仿佛要将人们心中的阴霾征于物候。

More

Omicron 灾难中的北京:4月30日至5月2日漫记

4月30日差不多可以说是北京疫情管控另一页的开始。这是五一假期的第一天。

29日晚上到30日早上,大体的风向是靠48小时内核酸检测结果(健康宝可查)来出入公共场所。大型活动停办,朝阳公园不让露营,但其他饭馆基本照开不误。看起来好像五一期间在城里还能有正常生活。白天有事,我和父母出去了一上午,除了一些对规定不太熟的门卫以外,基本各建筑物和园区都是通行无阻。

More

疫情反水二三事

周五关于西便门东大街确诊案例的通报,将本来正在逐渐平复的群体心态打乱了。住户群里一些人十分激动。特别是家里有娃的家庭,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回学校,即将结束每天没有个人空间的状态,一瞬间又要返回原样。

今天——周日——早上刚刚醒来,就听到卧室窗子传来打骂孩子的声音。家具倾倒,塑料坠地,男人高声叫嚷,孩子时长时短地哭,不绝于耳。间或能听到,男人吼出孩子又上不了学、又得天天呆在家的无奈。

这可是早上七点。

More

WordPress博客修改永久链接这件小事

最近抽空着手建立本站的备份,想放在一个VPS上,这样即便 WordPress.com 以后万一遭粉圈小青年举报而被墙,自己的博客也不至受什么影响。真动手了以后发现还是颇有一些阻碍的,自己网络知识太缺乏,遇到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上网查攻略。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唯有一件小事里的一个小步骤是靠自己突发奇想解决的,就在这里写一笔。

More

WP的markdown功能很好用

自从开始试图搭建一个基于Github Page的博客以后,就越发体会到Markdown作为文本编辑语言的好处了。一个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它把“调格式”这个文科生最常干的事情,由鼠标动作转化为了方便易学的键盘语言,从而让自动处理变得容易了很多。

特别是最近在抽空整理一些老文章,想把文章正文发到wordpress上,而无论是知网上下载的旧论文,还是从老式网页上剪藏的内容,都有许多格式不如意之处。以前需要左手键盘右手鼠标一个个点,现在则可以根据文本的特征,善用查找、替换、标记等功能。

例如,我想很多文科生朋友都经历过要把粘贴下来的论文文本中的来源名称标为斜体的苦差事。过去我们需要一个个地去找那些刊物名或书名,用鼠标反白,然后再去点按钮。而如果你使用支持Markdown的内容编辑器,其实就十分简单了:你只需要在全文搜索“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然后全都替换为: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就可以把全文所有的这个刊物名都标为斜体了。

而且Markdown语言可以比较方便地插入链接和参考文献。特别是很多人写短文喜欢行中加注,会把注解写在括号里;这很容易就可以转变为超链接或脚注。

可惜暂时Markdown功能和拿Word写学位论文的过程还没有对接很好,不然可以省更多时间呀——我自己测算过,写论文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工作是点来点去的劳动。

拿什么放电影

大概在春节放假之前两周左右,内人终于在家里添购了一个极米入门款的投影仪,放在床的后面,对着床对面的白墙。这意味着家里电视太小这件事作为一件共识而在实践中被克服了。卧室有两层遮光,白天也能保证投影仪有一定的亮度。靠在床上看了几次电影,觉得效果非常不错——我以前对投影仪的想象一直都停留在会议室里那种办公投影仪,觉得那玩意又吵又热,灯泡坏得还快,买它干啥,这下子让我体会到了科技的进步。不过这乐趣并不源于添购了家电,而是在于这玩意成功地模拟了小型电影放映厅的效果。以前拿电视机看电影的时候,看到的是LED发出的光,而用投影仪以后,感觉和电影放映厅更接近了,看到的是灯泡的光束打在淡色表面所形成的影像,满满一整面墙,无论颜色、质感、锐度等等都更像在看电影。同时在小房间里听音响,略带回声,也觉得更像电影。何况我俩都不是啥高清电影爱好者,很多老片子找来的视频文件也都是半模糊的,拿投影仪一放,赖在床上边读书边看电影,自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以前很少进电影院,盗版电影视频在网上普遍能找到,以前也不觉得有啥非得进电影院的必要,反正它也不缺我这几块钱。开始去电影院看电影,主要还是在和内人在一起以后的事情,也赶上当时国内电影行业大发展,院线片子越来越多,而且附近电影院的放映也越来越正规——稍早的时候,没准电影院里放的也都是视频文件,相当于是披着皮的录像厅。电影院里确实好看,比轻声细语的音响或者耳机配上1366*976的电脑显示屏要好多了。动作大片看着更酷炫,普普通通的故事片则更有质感,人物脸上的表情看着更“真着”。

我家旁边本来有一家电影院,从穿衣到步行进店需要半小时左右。如果是跟内人一起去的话还要更长一些。我每次都嫌麻烦,除了陪内人以外,很少自己去看。后来开了一家更近便的,从穿衣到进店只需十五分钟,从此就会抽空在周中去看一些没什么人会看的片子,放映厅里几乎只有我一个人,跟包场差不多。

视频网站点播电影,这是很晚的事情了。我现在也不喜欢看在线视频的正版电影,诸多限制:什么不让投屏啦,只有普通话配音啦,想要个什么功能就必须买更高一级会员啦,想看的片子过几天就下架啦,等等。

看了这么多年电影——是的,尽管我的童年没有多少电影院的记忆,但我和内人在一起也足以称为“很多年”了——一个感受就是院线电影的体验,在院线、在线视频网站、电视等中等大小屏幕乃至更小的屏幕上,观看体验是截然不同的,而且这种体验会直接影响到电影打分和评论网站上观众的反馈。很多场景、镜头在LED屏幕上看,没什么稀奇,但变成带波纹的光影,放到物质屏幕上的时候,就觉得很有感觉。前几天太太窝在卧室里看一部烂片,片子本身没啥,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女主踱过冬日的一片荒地。视频文件略显模糊,投到墙上就更模糊一些,看到女主角瑟缩在大衣里,地上寒叶四起,颜色带有一丝冬日的灰色,令人感到身临其境的寒冷——这是色彩鲜艳明亮的LED屏幕所不能提供的感受。

另一个我经常想说的例子就是《环太平洋》。我认识很多人在近几年的视频网站点播上看了本片,都觉得一点都不好看,莫名其妙打来打去,毫无深刻主题。然而我却无法忘记在院线观看本片时的极大震撼。本片的音响效果非常棒,特别是有一场打戏在海里进行,机器人和怪兽肉搏之时海水四溅的音效十分逼真,仿佛在电影院里都能感受到海水粘腻的质感乃至咸腥的气息。

仔细想想看,以前只在荧幕上看电影,错过了很多经典巨制。如果能在银幕上看到《黑客帝国》,该多么震撼呀!今天很多人看了视频网站上的点播就开始对电影质量说三道四,但其实电影院里或许是完全不一样的状况呢。

过年前在一史馆的最后一餐

第一历史档案馆是提供午饭的。查档人提前一天临走前跟官员说一声即可,当天上午打电话也能订到。一般十二点前后,会有人带着一箱盒饭过来,按数现金付款领餐。一盒二十五元,对学生来讲不算便宜,但对已经参加工作的人而言大概也就是意料之中。

我很少吃一史馆的盒饭,每次经常都是从家里带汉堡包。其实这并不方便,因为每次从家附近的麦当劳出来,在几百辆自行车里爬梳我停车的位置,都有种“茫茫然求索”的感觉,比写博士论文还累。年前查档的时候终于犯了个懒,告诉馆员第二天我要订盒饭。

第二天查档的时候,拿到了这份内廷桌饭。

  • 肉菜是一枚酱琵琶腿。留有少量酱汁可以蘸饭。
  • 荤素菜是一个鱼浆制品,味道尚可。
  • 此外三种素菜:清炒上海青,清炒豆芽,炒芹菜。
  • 主食米饭,另有一枚橘子和一小杯酸奶。附送一次性筷子一双,吸管一根。

除了有点儿素以外,以当下的物价而论,堪称价廉物美,尤其是比清史办的桌饭要好吃得多。现在疫情汹汹,一史馆也不开门,等到再开的时候还要接着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