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内务府档案文献汇编》篇目考

《清内务府档案文献汇编》《清内务府档案文献续编》(各八册,广西师大出版社,2021、2022年)因其看起来像是新披露的一批内务府文献而引人注意。但从目录猜测,两套丛书中新披露文献绝少,编入的各项文献,几乎均可在《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及其续编中找到。仅有一种《内务府则例》不见于上述丛书,但考虑到《故宫珍本丛刊》中已有两种内务府则例文献,猜测可能该项《内务府则例》也并非独家披露。

现将目录中提到各项文献已包含在《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孤本内阁六部档案》等早先已经出版丛书中的情况作一简单条列,文献条目后所附方括号中,先记丛书名,后记在丛书中的册号。

撰写本文的目的是因为所涉各丛书多在网上能轻易找到扫描电子书。囊中羞涩的青年读者,庶可免去一番索书之难。

Continue reading “《清内务府档案文献汇编》篇目考”

西泽保彦《妄想代理》故事情节时间表

本文包括大量剧透。

本文作者不讨厌这部作品;但从NeoDB以及表瓣的评分来看,可能不满的读者还是大多数。本书的一大魅力是对情节的想入非非(“妄想”),如果读者对这种妄想能有共鸣,就能有比较好的体验。反之就会觉得烂。

本文系针对本书大部分情节的时间索引,不能作为剧情梗概。已剔除部分明显的妄想。本文以C开头的编号来标记章节号。例如C1对应《遗物》一章。方括号中为该情节出现的章节。对于一部分容易忽略的情节,会标出页码。本文依托于新星出版社2014年中译本。

Continue reading “西泽保彦《妄想代理》故事情节时间表”

拖延症简直要人命

昨天夜里忙活到十点多,终于把北大史学论坛的投稿给写完了。其实算下来和之前的版本相比改动并不大,基本就是补了雍正朝的数据。以前设想中要实现的部分,一个也没弄出来。于是这篇投稿仍然是半残的面貌就见人了,说到底也只是v1.00变成了v1.01,距离心目中的那个v2还差得远。

这篇文章当时在做设计的时候还是很有野心的。我们现在面对的历史事实,其实与史源是密切相关的。一种历史事实,它在通过史料被表述、被“产生”时,其实要表达的核心目的就已经确定了。当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被表述的事实,它总归是事实的一种体现,不同史源出来仅有真实性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真实的层面上去看,会发现这个状态实在太理想了。官方的文本反映的只有官方视野下的真实,士大夫文本反映的也只有士大夫眼中的世界。离开了这个层面,历史事实就被扭曲了。例如,官方文书上记载某衙门里的一个书办,名字虽然多年不变,但对应的人可能已经变成了原先那个人的兄弟甚至子孙。这种情况在清代肯定不少。这种历史事实,如果仅从官方的文书出发,显然会出现无法解释的问题。

因而如果我们基于一种中央政府的文书史料,什么样的研究最符合它的历史时空?当然是京官升降了。京官的升降,吏部皆得过问,不会出现题调之类的情况。而且吏部的各类文书记载,应该会很完整。这是唯一一种中央政府的文书与其所在历史时空契合度几乎完美的情况。此外,同年录等文献,也忠实记载了科举人物的名单。二者结合的结果,便是翰林升降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我对这个研究充满了信心,因为它在史源上是非常坚实的。我排除了士大夫在碑传文集中对时人升转经历的描述,因为它们的史源不是吏部文书,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

这个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基于国史馆传稿和清实录,收集翰林官中所有有记录的升转过程,计算相关参数与整体情况。

2. 基于吏科史书,收集有翰林官参与的升转过程,通过相关人员的条件,计算翰林官自身参数与成功升转之间的关系。

3. 基于履历档,检验1的结果是否准确,并计算皇帝评价与官员日后升迁情况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部分,第1已经完成了一半,还差族群因素、籍贯因素、样本与整体的关系三个问题没有确定。2和3更只开了个头。

希望这个大坑有朝一日能填上。其中的历史事实可能几句话就能说完,但它将会成为(我以为的)一项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意义的研究。

推理小说理论

如何书写推理小说的理论,其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基于作品的编年史脉络,通过作品的发展,描绘一种文学上的演进过程。另一种就要复杂得多了,试图从诡计分类及符号描述中抽象出一种“概念”并加以限定。这两种书写方式,前一种,国内已经有几人做过了,拓展空间较为有限。后一种,国内尝试的人还不多。

后一种书写的好处是,可以写成一种简约的专题形式,每一个专题,分析一种元素的意义。

例如,密室诡计,它的核心就在于对空间的分隔。只要将谋杀中枢切离正常的人类社会,那么无论有没有屋子,都可以形成密室。拓展来看,空间的概念也可以被打破,演化出时间密室的概念。还有一种拓展方法,便是将谋杀中枢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社会本身即是密室,也说得通。

理论研究,便是类似于上段的文字,讨论推理小说种种特征的种种抽象意义,进而为下一步设计更有意思的诡计做准备。

《西周的政体》读后

花费两周多一点的时间,食毕。

前面的考证部分颇为繁难,读起来比较吃力。

对于非历史学和政治学专业的读者而言,只看第七章就够了。

以往的周代政治史研究,往往陷于疑云密布的先秦文献而不能自拔,甚至有很多研究者以《周礼》为依据对铜器铭文进行研究,进而完全变成面壁虚构的怪谈。传至今日的周代典籍,其真伪与疑信,想要考证根本不可能。因此作者干脆把这些文献基本全都扔开,利用铜器铭文,特别是周天子的册命金文为主要材料进行研究。在这些材料中,作者找到了大量的官名及其职能、运作方式,同时又通过比较不同材料,模拟出了若干的官员仕履路线,进而对政治运作的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这种方法本身就非常发人深思。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本书中脱离铜器铭文而用春秋史来谈东周与西周连续性的一段,是本书逻辑最弱的一段。对诸侯国的讨论,由于缺乏册命金文的支持,说服力也有限。而且作者一直认为册命金文是最可靠的档案文献,这本身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依作者的看法,周代是一个权力代理的亲族邑制国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认为周代也存在东西异制的问题(之前陈苏镇提到的模型是汉代的东西异制),这非常令人兴奋。同时,周王对城市、对贵族财产、对诸侯国的权力比之前想象的要大很多,基于这一观点,也许对传统国家的国家权力模式能有新的认识。至少,中国传统社会中巨大的国家权力,其来源和早期形态由此可以确定。

本书最有价值的是第七章。这一章里作者追述了学界对早期国家之五种模式(城市国家、领土国家、Feudal国家、邑制国家、分立国家)的看法,然后从前六章得到的历史学结论入手,对前面五种模式与西周之间的区别依次予以阐明,最后明确提出”权力代理的亲族邑制国家”概念,逻辑性很强,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