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长期留在Fediverse

为什么能长期留在fediverse(但不一定是哪个实例)呢,因为境内几大舆论平台要么言论管制(想发的发不出来),要么舆论凶险(发了以后会被人网暴),要么过度推送(发的个人内容会被推荐给非目标读者),而且现在往往兼而有之。

到我这个年纪,已经不是特别在乎发条SNS动态是不是有很多人点赞了,有几个朋友看到了就行了——内容推荐给路人,对我来说经常是个负担。同样,也不是很在乎是不是能看到多少热门事件,比如几周前知乎有个大V在站内大事张扬自己被前女友甩了的事情,这种基于社区用户生产的流量话题,对我来讲其实也没有什么必要太关心。但我会很在乎自己能不能比较自如地写东西,能不能不要有很多干扰的因素(比如知乎微博要加无数个限定条件保命),能不能不要有一些添堵的因素(比如明显抬杠的评论)。毕竟,年齿渐长,狠话和地图炮渐少,互联网社交渐渐无足轻重,也没太大必要去说服他人,但读书治学观影听歌做饭之类精神生活内容更重一些,更趋向于自言自语而非跟人交互。

Continue reading “为什么选择长期留在Fediverse”

新建獨立博客的一些想法

这篇日记很大程度上仅是把以前的数条豆瓣广播内容总结到了一起而已。如果你一直在看我的广播,那本文大部分内容可能你都见过。

与本文主题类似的文章在华语世界里其实司空见惯。本文所说并没有什么特殊。如果你认为本文令人失望,那么我将对您表示由衷的敬意,因为这说明您的阅读层次相当之高。

这篇文章并不是真正的技术内容——我相信大家不写博客不是技术壁垒。我只想为没考虑过独立博客的人指出一些上路的可能性。

另外本文也吸收了一部分豆友在各广播评论区里的反馈。在此对引用或未引用的豆友均表示感谢。

关于为什么要建个自己的博客

我在之前一篇博客文章里讲过一个观点,就是你如果仍然试图通过互联网来寻求表达思想、帮助思考,依然会愿意认真对待言论的话,那么你需要去减少阅读、撰写短内容而尝试长内容。然而,即便你没有经历过本世纪初有那么几年的“博客时代”,你也可以注意到,现在大多数带有一点社交性质的社区平台,你尝试在上面撰写深思熟虑的长内容,都会觉得有诸多不便。

需要强调的是,我这里说的并不只是敏感内容。你就算老老实实地写生活的感悟,风险也很大。举一个例子:对于大多数社区而言,你的帐号如果因为一些偶然因素(例如手机号换绑时出了什么差错,或是如同某社区那样大量“误封”用户)而“没了”,或许你可以建立新帐号、设法恢复一部分关注者,但你的长内容也是导不出来的。要是你在上面写过很多有趣的东西,这一下子几乎是要把你的生活清零。当然你可以选择自留底稿,但我觉得大多数人不打算这么干,毕竟我们今天都不全是为了自己而写作。——说白了,在现在我国网络精神生活越来越像游戏的情况下,你如果在“化内之地”认真,那受伤的一定是你;这和你是个什么人根本无关,只是因为各种有本事管你的人都已经遵从游戏化的大趋势、都不可能如你一样认真而已。

Continue reading “新建獨立博客的一些想法”

互联网舆论场上的骂架话题,无关真实

我们这个时代面对的一个很大的思想困境就是一切都在被互联网舆论场所绑架。这不仅是说我们更多地使用互联网上大型互动社区来发表、分享和吸收观点——当然这也确实是个问题,以后再展开说——也不单纯指我们的消息源往往是一些试图或者已经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意见领袖(或曰大V),而是说,读者,连同读者的信息源(也就是意见领袖们)试图去理解问题的方式高度服膺于一种只在互联网舆论场上才得到认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只用互联网舆论场上才有意义的方式提问;而那种实现互联网舆论和真实世界当中的观念、言论、声音之间的转换的接口,则并不总是(或许不该说得这么委婉,而应该说是“经常不”、“几乎不”)以建设性的态度忠诚地作业,这令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和观念被整个割裂了:你如果想要吸收知识和观点就必须要上一些大多数人都在上的网站,但你只要上多一点这些网站,你就逐渐变成了一种只在、只会在、只会以它的逻辑在网上思考的人,而这和现实也许无关。它的一个结果就是你把思想的实践变成了和无关痛痒的人或观点的争斗。It is nothing,真的。

Continue reading “互联网舆论场上的骂架话题,无关真实”

不要太把Troll当回事

所谓Troll,在wiki上有相当周详的解释:大概而言,Troll指的是那些利用发表煽动性内容或者无关离题内容来激起读者情绪化反应,从而转移读者注意力、淡化讨论主旨的人。目前似乎也没有什么好的翻译,很多人习惯性地将它译作网络喷子,我觉得不是很翔实。喷子这个词只强调了Troll言辞粗鲁对他人作人身攻击的特点,但实际上攻击性只是Troll违反社交礼仪行为当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例如胡搅蛮缠、哗众取宠、信口雌黄、垃圾话等等,都没有包括在里面。而且在中文互联网上,troll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常上网的人都能理解,这里不再多解释了。我觉得与其寻找一种很好的定义,各位读者不妨去想象一下《哈利·波特》系列里最著名的一只troll——就是第一册《魔法石》里被哈利等人在地下室敲晕的那个巨怪,个头大,呼噜噜,臭烘烘,粗鲁无礼,脾气暴躁,走哪儿撞哪儿,见谁打谁。

如果你经常关注言论平台,那么你大概不太可能忽视troll;如果你关注时政或者历史、政治、军事之类话题,你也许还会觉得寻找troll是一件上网打屁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话题。而如果你是内容生产者的话,我想你肯定或多或少都被troll困扰过,他们有的人在评论区胡说,有的人写文章、拍视频等等公然歪曲你的看法,还有的人则会采取人肉、设陷阱、举报之类的办法来害你。我想很多内容生产者都会对此心有戚戚。

最麻烦的一点是,troll的言论——正如其定义所言——带有很强的吸引力,会让读者对你的看法的理解整个跑偏,而且这种跑偏很容易带有一种“民意”的错觉。当troll的言论激发起读者的情感反应后,往往会引起许多人在这一路径上做出反应,进而产生一种近似于“众声喧哗”“七嘴八舌”的感觉。而troll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了生活中难以博得的关注。在这一舞台上,troll取代了作者,成为了作者舞台上的主角,而且troll及被他煽动起来的读者则暂时地享受到了貌似“多数”的虚幻“主流”“民意”的自我满足。而一部分评论者(乃至颇有权威的下定论的声音)也会认为这种troll所制造的喧哗是一种“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的结果。

Continue reading “不要太把Troll当回事”

我所知道关于避秦这件小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低人雷 等6个人(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12696945/ 

我只是个文科生,不是程序员,知道的很少。有些比较容易做到,有些和生活方式高度相关,有些则很难做到,聊备一说。 

基础篇

  • DNS服务器使用OpenDNS (208.67.222.222 208.67.220.220) 或水准相近的DNS服务器,拒绝国产DNS。(这一条主要的作用是避免国内部分DNS自作主张地错误解析,所以理论上讲找个Microsoft DNS也是可以的。 )
  • 手机使用iOS或原生安卓系统,拒绝国产手机操作系统。
  • 使用联通或电信作为ISP,拒绝小型宽带服务商(因为很多小型服务商为节省开支而只提供刷微信微博等最低程度的上网服务)。
  • 不使用蹭网APP。
  • 不使用国产安全软件,包括但不限于360产品。Windows Defender基本够用了。
  • 对于PC用户,使用Google拼音输入法、必应拼音输入法(如果你装得上)或小狼毫(如果你能习惯它),也可以径直使用Windows 10自带的微软拼音输入法。尽量避免使用国产主流输入法软件。(本条感谢豆友烽烟提醒。)

浏览篇

  • 不使用国产浏览器,包括但不限于360安全浏览器。
  • 尽量使用Firefox浏览器。
  • 如果要用Chromium系浏览器,不妨试试Vivaldi浏览器。
  • 禁用第三方Cookies,屏蔽各种tracker。Firefox有自己的Tracker屏蔽器,也可以使用Privacy Badger这个插件。(感谢鸡肉饭和猫儒Daniel两位网友的建议。)
  • 使用AdBlock,如果你信不过它的话也可以在hosts文件里把常见广告域名都指向127.0.0.1。(网友有建议用Ublock来代替AdBlock,我没有研究过,聊备一说。)
  • 能用网页就不用APP,能用APP就不用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里的服务功能。
  • 尽量拒绝使用Adobe Flashplayer。
  • 使用Google检索互联网,不使用百度,更不要连搜索引擎都不会用。

权限篇

  • 将绝大多数手机APP的权限都关掉,需要的时候再开。特别是核心功能,例如:微信的麦克风权限,支付宝的摄像头权限,高德地图的定位权限。

通讯篇

  • 尝试使用Telegram。
  • 尽量使用电子邮件。(因为它开放性最好。)
  • 使用邮箱别名管理功能区分邮箱的不同作用。
  • 减少使用微信。

阅读篇

  • 使用RSS阅读器或订阅内容服务的邮件,来获取新闻、评论、近期动态等有价值内容。
  • 使用浏览器收藏夹来保存需要周期性检查的网站和需要在其他设备上访问的网页。减少使用各网站内部提供的“收藏”功能,因为网站可能会不加声明地删除内容。
  • 尽量少读无法被公开检索到,或公开检索到的URL有时限性的内容,例如微信公众号文章。
  • 如果你认为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值得细读,使用OneNote剪藏或印象笔记小程序将它迁移到PC上再阅读。小屏幕会缩小你的阅读范围,进而让你更难获知文章主旨、只能被作者牵着鼻子走。
  • 读到有价值的内容,想要收藏,请使用可以抓取全文保存到本地的服务,例如Evernote,或打印为PDF。拒绝使用只保存URL的服务,因为它可能被删除或窜改。
  • 订阅1-2个有价值的信息源并长期阅读:它会成为你看待内容的标尺。这种信息源应具有与《经济学人》相若的声誉,或者是你所熟悉的领域内的权威学术期刊等。
  • 多读书。多读好书。多读有深度的书。少读闲出屁的内容,少关心名人乃至互联网大V们打打闹闹的无聊事。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以及部分面向大众的算法推荐内容平台上充斥着这些毫无意义的内容,阅读它们只会降低你的智力、侮辱你一路接受的教育。
  • 你不是非得读中文不可,英文书并不难读,只要你高中毕业。Amazon Kindle和Google Play Books都可以访问海外电子书店寻找外文电子书,豆瓣阅读则是一个很好的中文电子书阅读平台(此处应有掌声)。

(当然,你也应该知道,最佳的阅读方式是纸书或扫描PDF。但我已经不指望了。) 

写作篇

  • 使用独立博客来写东西。你可以自己购买域名并使用WordPress.org的技术来搭建博客,也可以使用WordPress.com的服务(会简单很多),甚至也可以使用blogspot.com 来撰写博客。只要它能被检索到,可以以RSS或邮件的方式全文推送,在各种设备上均提供永久URL访问,并且不会被胡乱审查,那它就很好。(如你所见,本文不是好的例子。)
  • 不写空疏的东西,但有所可言时便写出来。信息污染的一个原因就是愚蠢的人说太多,睿智的人说太少。
  • 用长段落来写作;用准确而文雅的词语来写作;用有条理的语句来写作。使用分号,减少感叹号,减少省略号乃至三个句号,减少语气词,减少网络潮语,减少蛮横无理的表述,不说脏话或擦边球的脏话,拒绝一句一段:拒绝公众号体。(如你所见,本文也不是一个好的例子。)

可能不太能做到的事情,如果你真做到了那我很佩服

  • 使用duckduckgo来代替google。
  • 禁用全部Cookies。
  • 使用Windows Mobile手机或半智能机乃至非智能机。
  • 使用虚拟号码注册各种服务。
  • 除非必要否则不看在线视频,把视频下载到本地观看。
  • 使用BitTorrent或ed2k进行下载,并记得续种。
  • 阅读纸书、扫描PDF和无DRM电子书,减少使用在线电子书。

十五言关闭了

“十五言”(www.15yan.com)最终在2018年12月21日关闭了。

我一直都很感谢十五言,感谢拉我进去的李子。

我在网上写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只有十五言一家有编辑跟我对接过,也只有十五言一家当初在微博认证还比较稀罕的时候问我要不要搞一个。

我也很喜欢十五言的逐段评论功能,不仅适合放参考文献,也适合有针对性地评论。

我还很喜欢十五言的链接管理功能, 我可以看到哪些网站看我东西的人最多。

我对它没什么可抱怨的。它给我的比我给它的要多。我在它那里读到了许多符合(至少在那几年里符合)新媒体风格的内容,看到了当时令人惊艳的图文混排效果,也大致知道了这种内容“该有什么样子”——尽管我并不能去写这些东西。

还记得2014年夏天曾经召集过一次作者的线下见面会,果壳网来这里的一位老师说希望十五言能成为一个让写作者能够专注创作、互相批改文章、不太聚焦于点赞转发之类数字的地方。从结局看来,这个理想落空了。完全独立的自由写作者希望对自己的页面乃至网站有更多控制权,这些人退回了独立博客站点;在新媒体摸爬滚打较多的人发现公众号与微信用户,头条文章与微博用户距离更近;有一搭无一搭写东西的人因为“数字”的诱惑而投靠了知乎等等地方,有物质奖励和点赞刺激来鼓励下一步创作。大势所趋,不是所有的好想法都能有好结局——能恰当且有热情地表达对文字的看法的人本就不是那么多,能承载恰当且有助益的意见的内容也没有那么多(当然这一点在一切看似都很美好的2014年是无法预知的)。

叙述与符号

最近都在讨论春晚性别歧视的问题。这次大家讨论的重点,集中在了那三个小品上,认为这里的女性都存在一种刻板印象层面上的负面感。看了几篇讨论的文章,觉得说得都很有理;但是当我看完了北京春晚以后,意识到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北京春晚里同样具有很多潜在的性别问题,比如说那个上班玩手机的小品,里面都是男子,挤眉弄眼,这分明是女性角色的缺位嘛,但关注者却少得多,更没见人写长文批驳。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央视春晚在表达什么,而在其他的方面。

于是我们可以回溯一下我们的思路。在我这里,二手货、陪睡两个荤梗,令我产生了关于性别问题的意识。然而假设这么一个场景,如果我们在一个茶馆里听相声,听到这种哏,会觉得是欺负女性吗?我看不见得。这两个哏确实非常没品,但我们为什么会处在一个敏感的状态?问题的核心就此暴露:因为整台央视晚会都在展示符号,每一个小节(节目)都有明确的、想要表达的符号含义。因而观众始终处在一种符号分析、感知含义的状态。其结果便是,编导本来并非着意植入的符号,反而被捕获了,而且获得了甚至比主要符号更强烈的感觉。

应该说,很多年以来,春晚都不是单纯针对“观众”这个群体的联欢。它将观众分解为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然后针对每个群体,分别在一些节目中留够能够表达“正面意义”的符号。例如总会有一个小品表达对恪尽职守的军人的赞扬,总会有一个节目里出现农民工,等等。而由于春晚的严格审查制度,符号往往比节目的内容要突出很多——这表现为节目本身经常并不出彩,它能够保留,都是因为具有某一方面的符号。

而作为观众,由于长年受这一观赏习惯影响,他们已经不自觉地开始捕捉“这个节目中有哪些符号”的痕迹了。这种如同侦探一般的寻踪习惯,令我们对节目中任何暗示的含义都异常敏感,因为这包含了这个节目的全部信息,舍此,这个节目可能就没有什么看的意义了。比如说,一旦我们嗅探到“部队小品”这个符号,那么我们便会自动忽略这个小品的笑点——经验说明,这类小品都不怎么可笑。

而今年春晚,又有一点不同:春晚团队在事前用“反腐相声”这种完全“符号化”的噱头做了宣传。这让大家对嗅探符号更为兴奋。

必须要说的是,这一套互动模式,其实并非来自春晚一个平台。官媒宣传,历来便通过“放气球”的方式,让很多人养成了观测气象的习惯。例如,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各个板块试图表达的意思,只有通过符号分析,才能捕捉。一则湖北农民养殖小龙虾、利用小龙虾虾壳制造工业品的新闻,为什么能上人民日报?因为它表达了希望农民开动脑筋、开发农业产业的意图,进而表达了对三农问题的关心。这里,三农问题,便是符号的背景。如果你对符号不敏感,便无法体会这一意图。

近年来的网络吐槽,无疑进一步推动了这种对符号的嗅探习惯。参与吐槽的人,都希望能够借助符号与实际情况之间的交错,来编写段子。

由于看春晚的时候,观众与演播方始终处于符号的递给与解读中,所以对于那些有符号赏鉴能力的观众而言,他们一直在不自觉地找寻编导留下的痕迹。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编导没有着意表达什么,观众也可能会以为自己找到了符号,进而产生反应。如果你们还记得赵本山《卖拐》小品当年引发了多大的反感(讽刺残疾人、讽刺农民等),大概就会明白这种习惯背后有多大的麻烦。要知道《卖拐》几乎是当年春晚唯一的亮点,尚被如此对待,何况今年春晚的小品普遍不好笑呢。

反过来讲,一旦脱离了这样的一个嗅探习惯,自然就不会觉得敏感了。北京春晚一直处在一个无意义联欢的气氛当中,节目没有明确的符号(比如杨洪基等人唱歌),不通过节目来表彰好人好事,那么就安全很多。

于是我们不妨设想一个场景。如果央视春晚足够好玩,大家都在嘻嘻哈哈的状态下,那么歧视女性的符号是不是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应该说,不一定。总会有人敏感地将央视的一切都视为党宣意志,但至少它不会出现这么大的影响。要知道,女权主义者,在这一夜以前,还是知乎上的“人丑多作怪”呢。Ta们本来并非能产生很大影响、变为互联网话题中心的角色,而这一夜,让形象大为好转。

进一步讲,如果能够抛弃这种无孔不入的、利用符号嵌入来完成宣传的党宣习惯,那么我们的生活得轻松多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