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录:流浪地球2

仅凭一刷印象。

谈这部片子很难离开2019年的前作。前作的争议性,一方面来自于若干舆论场争讦的符号,另一方面也和片子比较「潦草」有关。这种「潦草」大概有四种体现:

  • 关键情节有种「兜里随便往外掏」的感觉,例如刘启毫无征兆地大喊要点燃木星;
  • 部分难题的解决方案比较鬼扯,例如人墙推车,车潮瞬时掉头,刘启无伤坠落;
  • 特效较为简陋——虽然已经是当时国产片里比较好的特效;
  • 剧本和演员表演共同导致一些台词比较尴尬。

对比之下,本片最大的优点就是补足了前作若干潦草之处,让观看体验大幅提升。

Continue reading “观录:流浪地球2”

万柳最后一场《七人乐队》

昨天在万柳华联看了深夜场的《七人乐队》,十一点二十才散场。在商厦里的电影院看深夜场电影,一般都要面临如何穿过已经打烊的商场离开大厦的问题。有些商场会设一个专梯,供观影结束后的人们下楼。但万柳华联不是如此,或者不尽如此,观众要自己从漆黑的商场走下楼。

大概08年以后,有那么几年,对于中关村附近的大学生而言,万柳华联商厦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如果以今日作比,大概只有环球影城可以相提并论。第一是它距离中关村不太远,但交通却不太便利——从大学出来,找个公交站,等公交过来,或是走到十号线沿线再地铁过来,都很费时。第二是,它的餐饮独树一帜。最重要当然是海底捞——如果不来万柳,想吃海底捞就得去牡丹园排大队。除此之外,还有眉州小吃这种适合解馋的店,以及几种甜品。第三,相比于中关村商圈,这家商厦的闲逛体验也是很好的。虽然学生们都是囊中羞涩,但当时新中关地下多是小摊卖首饰,摩肩接踵,空气污浊,而万柳华联人流量适中,而且店也更好玩些。最后,五层有橙天嘉禾影城,从吃到看,爬一层楼就能解决,比新中关地下金逸影城和津乐汇大厦里的美嘉欢乐影城都要方便。

Continue reading “万柳最后一场《七人乐队》”

电影《关云长》

好几年以前看的了。当时在电影院里看的,感觉就是莫名其妙。关羽打架不骑马,大嫂奇怪的感情戏,汉献帝、曹操、关羽之间完全和历史无关的怪诞关系,莫名其妙的主题(什么狼啊羊啊)等等。当时这类片子很多:剧情什么的都很混乱,就指着“有几个大牌演员”来吸引观众。

姜文语感和表演风格跟其他人都不搭。有的大陆演员自己会对桥段内的节奏有一种掌控性的效应,这种演员如果放进一群港片演员里,经常会让人觉得他们不是在演一部戏。无间道里的陈道明,关云长里的姜文,都是这个情况。

电影海报

甄子丹有武打戏,但因为当时大家都还记得《杀破狼》、《叶问》这种比较高标准的武戏,《关云长》里的武打基本没有什么新意,至少我是没什么感觉的。甄子丹演戏局限性很大,连笑都容易显得过于敦厚,或者说傻呵呵(你看曹少钦就不笑,顶多假笑),要是武打上再没新意的话基本上就不太能出彩了。

然后这片子当时算是卖腐比较直给的。不过很尴尬,感觉就是几个大老爷们毫无火花地念叨腐台词。印象最深的就是姜文饰演的曹操在片子后面嚷嚷说关羽不会回去,刘备已经是老东西了,“而我,才是新鲜货色”云云。现在想起来也只是觉得尴尬。

我觉得这片子如果不在电影院看也许能好点。电影院里注意力比较集中,片中种种雷点会被放大;如果在电脑屏幕上看盗版资源,可以不那么集中精力,那么就可能会觉得许多地方无所谓。

那几年流行写作一些蛋疼考证文,我还写过半篇(没写完扔硬盘里了,后来也找不到了)关于关羽和曹操关系的蛋疼帖子,搞出一堆哗众取宠的论调如甄子丹名字里带“丹”,所以红牌都可以当杀;曹真可能是曹操和关羽的儿子,所以曹操给取名为“真”、字“子丹”,寓意“甄子丹”云云。还没扯完,自己都觉得无聊,就不想写了。

生化危机电影版

想想看这片子还算是蛮好看的。据说和游戏基本没什么关系,完全是编导自己为了泡女主演而自作主张来推进情节,前两部还好,后面越写越偏。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这反而是一个好事——编导不必为了照顾游戏的节奏和情节(这本来不是电影化的东西)而带着镣铐跳舞,可以专注于一些更符合电影商业模式的东西,比如女英雄割草之类,反正观众也就是看个爽,好像。

话虽然这么说,不得不说的是这片子的头两部还是质量相当惊喜的,完全不同于一般的cosplay电影。首先要说的是女主本身足够漂亮,而且明显电影刻意往(电影化的)漂亮去拍了,没有像电子游戏的套路那样,美女都是穿得少的大胸妹(参见第二部的Jill)。虽然米拉有面瘫之嫌,但配合着英雄的背景,反而有点帅帅的感觉『你见过哪个英雄那么多面部表情啦』。

情节上讲这个系列的一大卖点是舍得死人、舍得崩坏。第一部还算有点节制,第二部彻底四门大开,把浣熊市整个玩掉了。至于角色死起来更是毫不顾惜,一个角色留到下一部,若非游戏人气主角,那么肯定药丸,比如Luther啊,Carlo啊,等等。只有Claire和Jill(勉强算吧)一直没死,而且还是女的——这一点一定要说明。虽然保罗安德森后面这几部拍得都不好,但不得不说他基本思维还是很过硬的,擅长制造死亡的恐惧感,例如第一部作为逃命希望的电梯开门瞬间,一堆僵尸伸手出来把电梯门边上最近的队员拽了进去大饱口福,这个场景完全超乎我意料。再如第二部的STARS在城市里苦苦坚守,还要保持整体指挥,这也是非常惨的情节。类似的还有第一部那个要自杀的队员,第三部的乌鸦大屠杀,等等。

当然这片子毕竟是个娱乐的动作片,没那么多道理可言,反正Alice一定砍瓜切菜到处杀杀杀,即使经常情景莫名其妙,或者敌人数量不科学,但这都不重要。作为观众,我感触最深的事情就是,米拉真的在变老。

咒怨·完结篇

如果从咒怨录像带版第1部开始算,今年已经是这个作品诞生的第15年了。虽然我觉得真从头到尾一直追着看的影迷应该不多(我不是),但或多或少,看过一些电影的同人大概都会听说过这个系列的片子,并且知道是个有一定知名度的恐怖片。这就令《咒怨》系列不断有水准下滑的空间:反正拍成什么样子、和前面怎么接不上,总归是有人会找着看的。而且不管这群人怎么骂,大多数人一旦听说新续集,依然会骂骂咧咧来看,然后骂骂咧咧地走。对,笔者就是这样一个毫无骨气的观众。

其实本来“咒怨”电影的创意是很简单的,就是一个凶宅的故事嘛。死了人的宅子,凶气四溢,冤魂盘旋,等着发泄怨孽,这本来是鬼怪故事中的常见设定。当然应该承认,清水崇在TV1、2中对这个设定作了尽量花哨的处理,让这个故事的俗套之处不那么显眼了。比如说,在空间方面,尽量让故事的核心始终在那个房子(或者“那几个房子”)里发生,同时提前交代房子的结构,充分利用房子的空间,让“家庭活动”与“鬼怪活动”尽量产生对应关系。在叙事上,以人物为中心的小节设定,这一点已经有很多人说过了,此外设法让室内物件同空间因素(家庭、鬼怪)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控制故事逻辑性的可贵举动。在人设上,则力图渲染全剧最大的鬼怪伽椰子,那个爬来爬去的动作成了这位大婶的名片级动作。最后,前几部《咒怨》在表现怨灵如何缠身、如何穷追、如何杀人的手法上都动了不少脑筋。有些点子,比如抠下巴、钻被窝、电梯拍门、神龛伸手,都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事情终究是会起变化的。谁都会意识到清水崇在拍电影版第二部的时候创意稍有点枯竭——用伽椰子真身露脸来制造恐怖效果的次数也太多了。至于美版咒怨这方面问题就更多,甚至俊雄突然张一下嘴配合一个音效就算一个小节的高潮,这个无论如何都是有问题的。尽管如此,咒怨第二部仍然有敲墙、传真机噪音(这个梗尤其棒)、窗户上的伽椰子脸这三个很不错的梗。

咒怨2以后,这个系列就开始陷入了一个明显创意枯竭的状态。想想看也是,这个凶宅已经死了好几拨人,怨灵的故事已经发掘得相当彻底:怨灵的丈夫、怨灵的男神、怨灵投胎、怨灵投胎之后(如果《黑少女》和主线有联系的话)、怨灵除了投胎还能怎么传播(照片、监视摄影机、录音带)、怨灵上身前如何辟邪(米酒梗)、怨灵上身后如何驱魔(TV2,后来《黑少女》又玩了一次)、怨灵能杀到多远(看了监视器的警察的女儿),怨灵能不能不全杀干净放人一条生路(小姑娘未来)……够了!不就是一个凶宅吗!这故事还能怎么编?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咒怨2以后,故事讲得稍微好一些的部分,往往和录像带版和电影版第一部有明显的似曾相识之处。当然有些借鉴也并非一味邯郸学步,《白老女》里的录音带,惊吓效果相当不错。但是《终结的开始》里的借鉴就未免有些雷同了。特别地,在新梗欠奉的情况下,惊吓效果越来越依赖演员青面獠牙(划掉)挤眉弄眼、镜头抖动、不祥背景音效了——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部《完结篇》,恰恰是对这几个手法滥用最厉害的。

《完结篇》还是有一个很不错的点子的:如果房子没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在电影版第一部里露出过一点,但没展开(刑警还没点火那两个猪队友就跑出来了);仔细想想,虽然伽椰子可以藉由各种神奇办法(我觉得最妙的就是传真)跑到外面去,但怨灵的活动总还是以佐伯家故居为中心的。那么如果这个房子没了,是不是怨灵就结束了?这一部的作者告诉你,too young, too simple。在咒怨事件中被吸进去的人,他们的亲属依然可以因为羁绊而被波及;此外由于《终结的开始》里修改了俊雄的设定,让俊雄的实体属性提高了不少,导致俊雄可以被收养,进而把怨灵带到其他的建筑物去。此外,杀人手法中,从黑色头发联想到焦尸,也算一个有点新意的梗。

饶是如此,一个创意并不能解救一摊不知所云。首先是它的小标题完全是摆设,每个小节里都是几条线(麻衣一摊,玲央母女一摊,玲央同学一摊,偶尔还有绘菜一摊)一起推进,看着觉得叙事特别乱。其次,恐怖气氛营造基本就两招,一招是前面说过的,挤眉弄眼故意造作,还有一招就是莫名其妙的镜头慢动作。事实上如果我们想想早期的咒怨电影,摄影机经常是不太动的,对准了屋子,恐怖气氛来自于人物做自己事情的时候或者人物离开后屋子里的变化,而场景变换则大多靠剪辑解决,不靠摄像机频繁移动。例如《白老女》开头的时候,摄像机对准过道,怨灵化作女主人间歇打开厨房的门,喊着吃饭,这就是在让观众把自己带入到和快递小哥一同的视角来感受诡异气氛。换句话说恐怖气氛来自于观众作为“吓得动弹不得的旁观者”的一种身临其境感。现在这个拍摄手法,观众与其说是在现场受到鬼怪威胁的“第三人”,还不如说是鬼怪本身:视角越凑近角色、角色越挤眉弄眼,到底谁是伽椰子啊!简直有一种导演绝望地指着屋子嚷嚷:“快看啊快看啊!有鬼来啦/啊抱歉其实没鬼啊!”的感觉。观众仿佛在看马戏。

情节就更不能严格要求了——这些年日恐都是这个趋势。比如说片子最后麻衣去那个玲央家干啥,这个事情就没交代清楚。绘菜线跟主线的联系也很薄弱。至于伽椰子的行动逻辑……好吧这位阿姨本来就是杀杀杀,没啥逻辑可言。

最重要的是——这根本不能算完结啊!起先《终结的开始》大量更动清水崇的设定,把大宅咒怨的根源从伽椰子自发产生变成了更为飘渺的恶灵与伽椰子的结合,虽然伽椰子白了一点(看来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伽椰子人气上升啊),但却让咒怨故事的基础动摇了。《完结篇》进一步加强了“重复”这个概念在故事中的意义,甚至让漩涡标记成为伽椰子的LOGO,这分明都在说:虽然我们叫完结篇,但是这故事怎么可能完结呢?于是接下来怎么样就成了一个有点搞笑的问题。梗越来越少,凶宅故事的变化越来越单一,设定又变得模糊,这下子后面还真不好编了——当然,看样子制作方如果真要拍的话,只需要鬼脸和音效就够了。点子是什么,能吃吗?

BTW,最后伽椰子张嘴的时候真的笑了。从咒怨TV1到现在,伽椰子的嘴出镜无数次,这是第一个蛤!蟆!嘴!难道日本人也膜蛤么……

告白

《罗生门》模式、俄狄浦斯情结与校园社会问题的结合产物。

剧情的张力非常之好,以至于看到一半会不忍再看下去。

虽然裁决者迷局仍然没有获得解答,但是在人物心理上的拿捏非常之成功,大大弥补了裁决者迷局所带来的漏洞。

凑春苗的这个小说,如果只有第一节的部分,就是一部平凡的家庭伦理+意外结尾的恐怖小说而已。但是后面五节加上以后,无论是手法还是气氛上都大大加强了。虽然全书都无关推理,但是还是要为作者的精心编排进行致意。

主旨上其实这个作品很弱。虽然一再力图探讨生命的意义,但最热衷探讨这个的,都是些反面角色。看来作者意不在此。

心甘情愿 – 熊美玲

第一次听这首歌大概是1998年前后吧。那时候已经搬到了西单,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总觉得自己是暂住着。电视的频道也和以前看的不太一样。没有去听中央三台的音乐节目,而是在北京有线一台听另一个节目。那里面播的就是熊美玲的《心甘情愿》。
当时只记得是一个大妈在唱些莫名其妙的内容。曲调没有什么离奇的,也没有什么故事情感。
小孩子总是喜欢听带故事的曲子。
但是我妈经过电视的时候停下了。此后大概好几天她都在哼哼这首歌。她被戳到了。
过几天我就把这首歌忘掉了。没有再播出过。
没有帅哥没有美女。节奏慢。旋律如此简单,简直像主旋律歌曲。
周华健的风雨无阻,被人当成婚礼用曲;但是心甘情愿绝对不可能……
熊美玲的这首歌,是在写给那些注定要分开的人。比如母子。
为什么一个大妈唱的能如此有感染力?
也许那正是一种家的感觉。
我很期待你飞得高飞得远
飞得看似一小点
却怀着你听不到的思念
我很盼望你飞得高飞得远
飞在那众人之前
我也准备好有一天
你将飞离开我身边
所有一切我都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