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食堂档口的起名策略

学校的几所食堂这学期纷纷推出水煮菜品的档口,估计是承包给外面私人开办的吧。菜品本身大同小异:一份肉或鱼,加上焯熟的菜底,浇上炒制的油汤。大约因为学生要求并不高,这种变相的小炒颇受欢迎。不过我的重点不在于菜品本身怎样,而在于这些菜品的“衔号”——几家食堂的水煮菜品档口各自有广告牌子作为招徕,并且都起了响亮的“字号”。

第一家档口是这学期初开设在教工食堂二层的,名字叫“梁山水煮”。“梁山”大概是取材于《水浒传》的“梁山泊”,用意可能是要营造一种豪爽的“匪气”,表明这道菜“生猛”。仔细一想,作为川菜菜式的水煮牛肉,套上一个山东的名称,颇为不伦不类。至少,设若郓城县的宋押司在聚义厅上对着一锅水煮牛肉,不知道他还想不想“招安”——扯远了,这只是一道菜……

第二家档口也是开在教工食堂二层,可能是不同的人承包的,但学校竟把两家风格类似的档口放在相距十来米的地方,也不知道是什么心态。但这第二家档口面对前人的竞争,亦毫不示弱,取名为“水煮三国”。嗯,同为四大名著,显然《三国》是要和《水浒》打对台戏的。当然这名字比“梁山”之奇妙也不遑多让——显然,无论曹操还是刘备、孙权,都与辣椒、胡椒等等无缘。他家的主打菜不是牛肉鱼片等普通肉食,而是是水煮肥肠等重口味之物,也不知道“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桌上摆着一盆油辣辣的肥肠,刘备的筷子还掉不掉。

第三家档口开在东区学生食堂二层,前几日才注意到,叫“水煮巴蜀”。一听就觉得比“水煮三国”矮了不止一头:你叫“巴蜀”,他叫“三国”,是不是说你家的菜品分量是他家的三分之一啊?

希望不要再出现“水煮西游”和“水煮红楼”了。毕竟,唐僧是不会吃水煮肉片儿的,而妖怪要煮着吃的东西,实在不适合摆到台面上来说。拜托拜托,千万拜托。

推理小说理论

如何书写推理小说的理论,其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基于作品的编年史脉络,通过作品的发展,描绘一种文学上的演进过程。另一种就要复杂得多了,试图从诡计分类及符号描述中抽象出一种“概念”并加以限定。这两种书写方式,前一种,国内已经有几人做过了,拓展空间较为有限。后一种,国内尝试的人还不多。

后一种书写的好处是,可以写成一种简约的专题形式,每一个专题,分析一种元素的意义。

例如,密室诡计,它的核心就在于对空间的分隔。只要将谋杀中枢切离正常的人类社会,那么无论有没有屋子,都可以形成密室。拓展来看,空间的概念也可以被打破,演化出时间密室的概念。还有一种拓展方法,便是将谋杀中枢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社会本身即是密室,也说得通。

理论研究,便是类似于上段的文字,讨论推理小说种种特征的种种抽象意义,进而为下一步设计更有意思的诡计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