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水二三事

周五关于西便门东大街确诊案例的通报,将本来正在逐渐平复的群体心态打乱了。住户群里一些人十分激动。特别是家里有娃的家庭,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回学校,即将结束每天没有个人空间的状态,一瞬间又要返回原样。

今天——周日——早上刚刚醒来,就听到卧室窗子传来打骂孩子的声音。家具倾倒,塑料坠地,男人高声叫嚷,孩子时长时短地哭,不绝于耳。间或能听到,男人吼出孩子又上不了学、又得天天呆在家的无奈。

这可是早上七点。

Continue reading “疫情反水二三事”

WordPress博客修改永久链接这件小事

最近抽空着手建立本站的备份,想放在一个VPS上,这样即便 WordPress.com 以后万一遭粉圈小青年举报而被墙,自己的博客也不至受什么影响。真动手了以后发现还是颇有一些阻碍的,自己网络知识太缺乏,遇到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上网查攻略。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唯有一件小事里的一个小步骤是靠自己突发奇想解决的,就在这里写一笔。

Continue reading “WordPress博客修改永久链接这件小事”

WP的markdown功能很好用

自从开始试图搭建一个基于Github Page的博客以后,就越发体会到Markdown作为文本编辑语言的好处了。一个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它把“调格式”这个文科生最常干的事情,由鼠标动作转化为了方便易学的键盘语言,从而让自动处理变得容易了很多。

特别是最近在抽空整理一些老文章,想把文章正文发到wordpress上,而无论是知网上下载的旧论文,还是从老式网页上剪藏的内容,都有许多格式不如意之处。以前需要左手键盘右手鼠标一个个点,现在则可以根据文本的特征,善用查找、替换、标记等功能。

例如,我想很多文科生朋友都经历过要把粘贴下来的论文文本中的来源名称标为斜体的苦差事。过去我们需要一个个地去找那些刊物名或书名,用鼠标反白,然后再去点按钮。而如果你使用支持Markdown的内容编辑器,其实就十分简单了:你只需要在全文搜索“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然后全都替换为: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就可以把全文所有的这个刊物名都标为斜体了。

而且Markdown语言可以比较方便地插入链接和参考文献。特别是很多人写短文喜欢行中加注,会把注解写在括号里;这很容易就可以转变为超链接或脚注。

可惜暂时Markdown功能和拿Word写学位论文的过程还没有对接很好,不然可以省更多时间呀——我自己测算过,写论文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工作是点来点去的劳动。

拿什么放电影

大概在春节放假之前两周左右,内人终于在家里添购了一个极米入门款的投影仪,放在床的后面,对着床对面的白墙。这意味着家里电视太小这件事作为一件共识而在实践中被克服了。卧室有两层遮光,白天也能保证投影仪有一定的亮度。靠在床上看了几次电影,觉得效果非常不错——我以前对投影仪的想象一直都停留在会议室里那种办公投影仪,觉得那玩意又吵又热,灯泡坏得还快,买它干啥,这下子让我体会到了科技的进步。不过这乐趣并不源于添购了家电,而是在于这玩意成功地模拟了小型电影放映厅的效果。以前拿电视机看电影的时候,看到的是LED发出的光,而用投影仪以后,感觉和电影放映厅更接近了,看到的是灯泡的光束打在淡色表面所形成的影像,满满一整面墙,无论颜色、质感、锐度等等都更像在看电影。同时在小房间里听音响,略带回声,也觉得更像电影。何况我俩都不是啥高清电影爱好者,很多老片子找来的视频文件也都是半模糊的,拿投影仪一放,赖在床上边读书边看电影,自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以前很少进电影院,盗版电影视频在网上普遍能找到,以前也不觉得有啥非得进电影院的必要,反正它也不缺我这几块钱。开始去电影院看电影,主要还是在和内人在一起以后的事情,也赶上当时国内电影行业大发展,院线片子越来越多,而且附近电影院的放映也越来越正规——稍早的时候,没准电影院里放的也都是视频文件,相当于是披着皮的录像厅。电影院里确实好看,比轻声细语的音响或者耳机配上1366*976的电脑显示屏要好多了。动作大片看着更酷炫,普普通通的故事片则更有质感,人物脸上的表情看着更“真着”。

我家旁边本来有一家电影院,从穿衣到步行进店需要半小时左右。如果是跟内人一起去的话还要更长一些。我每次都嫌麻烦,除了陪内人以外,很少自己去看。后来开了一家更近便的,从穿衣到进店只需十五分钟,从此就会抽空在周中去看一些没什么人会看的片子,放映厅里几乎只有我一个人,跟包场差不多。

视频网站点播电影,这是很晚的事情了。我现在也不喜欢看在线视频的正版电影,诸多限制:什么不让投屏啦,只有普通话配音啦,想要个什么功能就必须买更高一级会员啦,想看的片子过几天就下架啦,等等。

看了这么多年电影——是的,尽管我的童年没有多少电影院的记忆,但我和内人在一起也足以称为“很多年”了——一个感受就是院线电影的体验,在院线、在线视频网站、电视等中等大小屏幕乃至更小的屏幕上,观看体验是截然不同的,而且这种体验会直接影响到电影打分和评论网站上观众的反馈。很多场景、镜头在LED屏幕上看,没什么稀奇,但变成带波纹的光影,放到物质屏幕上的时候,就觉得很有感觉。前几天太太窝在卧室里看一部烂片,片子本身没啥,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女主踱过冬日的一片荒地。视频文件略显模糊,投到墙上就更模糊一些,看到女主角瑟缩在大衣里,地上寒叶四起,颜色带有一丝冬日的灰色,令人感到身临其境的寒冷——这是色彩鲜艳明亮的LED屏幕所不能提供的感受。

另一个我经常想说的例子就是《环太平洋》。我认识很多人在近几年的视频网站点播上看了本片,都觉得一点都不好看,莫名其妙打来打去,毫无深刻主题。然而我却无法忘记在院线观看本片时的极大震撼。本片的音响效果非常棒,特别是有一场打戏在海里进行,机器人和怪兽肉搏之时海水四溅的音效十分逼真,仿佛在电影院里都能感受到海水粘腻的质感乃至咸腥的气息。

仔细想想看,以前只在荧幕上看电影,错过了很多经典巨制。如果能在银幕上看到《黑客帝国》,该多么震撼呀!今天很多人看了视频网站上的点播就开始对电影质量说三道四,但其实电影院里或许是完全不一样的状况呢。

过年前在一史馆的最后一餐

第一历史档案馆是提供午饭的。查档人提前一天临走前跟官员说一声即可,当天上午打电话也能订到。一般十二点前后,会有人带着一箱盒饭过来,按数现金付款领餐。一盒二十五元,对学生来讲不算便宜,但对已经参加工作的人而言大概也就是意料之中。

我很少吃一史馆的盒饭,每次经常都是从家里带汉堡包。其实这并不方便,因为每次从家附近的麦当劳出来,在几百辆自行车里爬梳我停车的位置,都有种“茫茫然求索”的感觉,比写博士论文还累。年前查档的时候终于犯了个懒,告诉馆员第二天我要订盒饭。

第二天查档的时候,拿到了这份内廷桌饭。

  • 肉菜是一枚酱琵琶腿。留有少量酱汁可以蘸饭。
  • 荤素菜是一个鱼浆制品,味道尚可。
  • 此外三种素菜:清炒上海青,清炒豆芽,炒芹菜。
  • 主食米饭,另有一枚橘子和一小杯酸奶。附送一次性筷子一双,吸管一根。

除了有点儿素以外,以当下的物价而论,堪称价廉物美,尤其是比清史办的桌饭要好吃得多。现在疫情汹汹,一史馆也不开门,等到再开的时候还要接着去吃。

高架桥的梦境

梦见上学。但不是走正常的路。看起来在人大北路附近的建筑物大约3层高度处,外面都多了一圈类似公共“阳台”一样的步行街,我要从这个“步行街”去上学——换言之就是在正常人行道的头顶。

正面的大街也有高架桥,设有人行道,我就走在上面。它和上述步行街是不相连的。不过,在高架桥人行道和步行街之间有一个电线杆,有好事者以电线杆为中继,设了滑轨,把二者连接了起来。很凶险但也很刺激。

我滑倒了电线杆上,结果发现电线杆到步行街之间的滑轨不知为何消失了。进退两难,骑在电线杆上不知所措,感觉世界停止了,人们无动于衷。

然后我就醒了。

终于蹭到一顿“史馆”桌饭

离大清史办公地点这么近,今天还是头一次在史馆蹭到一顿“桌饭”。记录一下菜单:

主食两种:米饭和馒头。

素菜三种:泡椒炒莴苣,清炒韭黄,黄瓜炒鸡蛋(鸡蛋很少)。

荤菜两种:青椒炒鸡丁(鸡丁很少),古老肉(主菜,不能自取,大师傅每人给半勺)。——但你也知道,古老肉这种菜基本都是淀粉。

另有番茄蛋花(蛋花很少)味精汤、小米粥各一桶。

往好了说,这个伙食水平大概能和敝校学生食堂的普通大伙取齐罢。

论食堂档口的起名策略

学校的几所食堂这学期纷纷推出水煮菜品的档口,估计是承包给外面私人开办的吧。菜品本身大同小异:一份肉或鱼,加上焯熟的菜底,浇上炒制的油汤。大约因为学生要求并不高,这种变相的小炒颇受欢迎。不过我的重点不在于菜品本身怎样,而在于这些菜品的“衔号”——几家食堂的水煮菜品档口各自有广告牌子作为招徕,并且都起了响亮的“字号”。

第一家档口是这学期初开设在教工食堂二层的,名字叫“梁山水煮”。“梁山”大概是取材于《水浒传》的“梁山泊”,用意可能是要营造一种豪爽的“匪气”,表明这道菜“生猛”。仔细一想,作为川菜菜式的水煮牛肉,套上一个山东的名称,颇为不伦不类。至少,设若郓城县的宋押司在聚义厅上对着一锅水煮牛肉,不知道他还想不想“招安”——扯远了,这只是一道菜……

第二家档口也是开在教工食堂二层,可能是不同的人承包的,但学校竟把两家风格类似的档口放在相距十来米的地方,也不知道是什么心态。但这第二家档口面对前人的竞争,亦毫不示弱,取名为“水煮三国”。嗯,同为四大名著,显然《三国》是要和《水浒》打对台戏的。当然这名字比“梁山”之奇妙也不遑多让——显然,无论曹操还是刘备、孙权,都与辣椒、胡椒等等无缘。他家的主打菜不是牛肉鱼片等普通肉食,而是是水煮肥肠等重口味之物,也不知道“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桌上摆着一盆油辣辣的肥肠,刘备的筷子还掉不掉。

第三家档口开在东区学生食堂二层,前几日才注意到,叫“水煮巴蜀”。一听就觉得比“水煮三国”矮了不止一头:你叫“巴蜀”,他叫“三国”,是不是说你家的菜品分量是他家的三分之一啊?

希望不要再出现“水煮西游”和“水煮红楼”了。毕竟,唐僧是不会吃水煮肉片儿的,而妖怪要煮着吃的东西,实在不适合摆到台面上来说。拜托拜托,千万拜托。

两个相似的段子,一种同样的生态

几年前有一名本科生参加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保研面试,自称学过希腊文,参与了《剑桥古希腊史》的翻译工作。面试的一位教授从会议室的书架上拿了一本希腊文字典扔给他,让他读一段。这人读不出来。场面十分尴尬。

前几日某高校招聘活动,几名世界史的竞聘人员都自称懂拉丁语、能开拉丁语的课程。面试的一位教授说:我们最近买了一套拉丁文书籍,你们能不能讲讲?几人纷纷开始谦让。场面同样十分尴尬。

Well, this is REAL world.

Concert YY – 黄伟文个人作品展

连续听了一个多星期了,越听越好听。

歪闷有种很特殊的锋利感。当然,坊间的说法是,为了押韵,什么都肯干。我信他能干的出来,但至少人家能走出偏锋来嘛。我很喜欢他破题的方法,充分利用谐音和割破词句的技巧,把简单的名词和词组裂成许多破碎的意象,然后利用其中的矛盾感,结合听者有带入感的情景,写出许多很犀利的故事来。虽然他在YY SPEECH里一直说是大家自己感动自己、自己代入自己,但语言的魅力还是不容忽视的。

这个音乐会的唱功担当几乎就是Eason和Joey。其他人也不乏佳作,但还是这两位定海神针一般。我港乐听很少,谁都觉得好。看着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里说薛凯琪气短等等,觉得也还好,软糯糯的声音嘛,虚弱一点反而更好听些,大约。

还看到有人在比较侧田的《命硬》各个LIVE哪一个更“击不碎”,大家创意无穷。

另外整个专辑虽然长达八十多首歌,但风格很多变,听很久也不会烦。歌手有稳健的,有跳脱的,有意料之中的那几位,还有些很shining的人物——我说的就是郑伊健啦……总之,听听停停,精彩不断。

当然这个LIVE的结尾还是很让人唏嘘的。《给十年以后的我》:

这十年来做过的事
能令你无悔骄傲吗
那时候你所相信的事
没有被动摇吧

对象和缘份已出现
成就也还算不赖吗
旅途上你增添了经历
又有让棱角消失吗

软弱吗
你成熟了不会失去格调吧
当初坚持还在吗
刀锋不会磨钝了吧

老练吗
你情愿变得聪明而不冲动吗
但变成步步停下三思会累吗

快乐吗
你还是记得你跟我约定吧
区区几场成败里
应该不致麻木了吧

快乐吗
你忘掉理想只能忙于生活吗
别太迟又十年后至想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