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在一史馆的最后一餐

第一历史档案馆是提供午饭的。查档人提前一天临走前跟官员说一声即可,当天上午打电话也能订到。一般十二点前后,会有人带着一箱盒饭过来,按数现金付款领餐。一盒二十五元,对学生来讲不算便宜,但对已经参加工作的人而言大概也就是意料之中。

我很少吃一史馆的盒饭,每次经常都是从家里带汉堡包。其实这并不方便,因为每次从家附近的麦当劳出来,在几百辆自行车里爬梳我停车的位置,都有种“茫茫然求索”的感觉,比写博士论文还累。年前查档的时候终于犯了个懒,告诉馆员第二天我要订盒饭。

第二天查档的时候,拿到了这份内廷桌饭。

  • 肉菜是一枚酱琵琶腿。留有少量酱汁可以蘸饭。
  • 荤素菜是一个鱼浆制品,味道尚可。
  • 此外三种素菜:清炒上海青,清炒豆芽,炒芹菜。
  • 主食米饭,另有一枚橘子和一小杯酸奶。附送一次性筷子一双,吸管一根。

除了有点儿素以外,以当下的物价而论,堪称价廉物美,尤其是比清史办的桌饭要好吃得多。现在疫情汹汹,一史馆也不开门,等到再开的时候还要接着去吃。

终于蹭到一顿“史馆”桌饭

离大清史办公地点这么近,今天还是头一次在史馆蹭到一顿“桌饭”。记录一下菜单:

主食两种:米饭和馒头。

素菜三种:泡椒炒莴苣,清炒韭黄,黄瓜炒鸡蛋(鸡蛋很少)。

荤菜两种:青椒炒鸡丁(鸡丁很少),古老肉(主菜,不能自取,大师傅每人给半勺)。——但你也知道,古老肉这种菜基本都是淀粉。

另有番茄蛋花(蛋花很少)味精汤、小米粥各一桶。

往好了说,这个伙食水平大概能和敝校学生食堂的普通大伙取齐罢。

论食堂档口的起名策略

学校的几所食堂这学期纷纷推出水煮菜品的档口,估计是承包给外面私人开办的吧。菜品本身大同小异:一份肉或鱼,加上焯熟的菜底,浇上炒制的油汤。大约因为学生要求并不高,这种变相的小炒颇受欢迎。不过我的重点不在于菜品本身怎样,而在于这些菜品的“衔号”——几家食堂的水煮菜品档口各自有广告牌子作为招徕,并且都起了响亮的“字号”。

第一家档口是这学期初开设在教工食堂二层的,名字叫“梁山水煮”。“梁山”大概是取材于《水浒传》的“梁山泊”,用意可能是要营造一种豪爽的“匪气”,表明这道菜“生猛”。仔细一想,作为川菜菜式的水煮牛肉,套上一个山东的名称,颇为不伦不类。至少,设若郓城县的宋押司在聚义厅上对着一锅水煮牛肉,不知道他还想不想“招安”——扯远了,这只是一道菜……

第二家档口也是开在教工食堂二层,可能是不同的人承包的,但学校竟把两家风格类似的档口放在相距十来米的地方,也不知道是什么心态。但这第二家档口面对前人的竞争,亦毫不示弱,取名为“水煮三国”。嗯,同为四大名著,显然《三国》是要和《水浒》打对台戏的。当然这名字比“梁山”之奇妙也不遑多让——显然,无论曹操还是刘备、孙权,都与辣椒、胡椒等等无缘。他家的主打菜不是牛肉鱼片等普通肉食,而是是水煮肥肠等重口味之物,也不知道“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桌上摆着一盆油辣辣的肥肠,刘备的筷子还掉不掉。

第三家档口开在东区学生食堂二层,前几日才注意到,叫“水煮巴蜀”。一听就觉得比“水煮三国”矮了不止一头:你叫“巴蜀”,他叫“三国”,是不是说你家的菜品分量是他家的三分之一啊?

希望不要再出现“水煮西游”和“水煮红楼”了。毕竟,唐僧是不会吃水煮肉片儿的,而妖怪要煮着吃的东西,实在不适合摆到台面上来说。拜托拜托,千万拜托。

记一顿难忘的晚餐

昨晚病栋群聚餐,为爱多接风。谁也没意识到这将是一顿难忘的晚餐。这天是正月十二日。

到了约定时间,我赶到ykw,发现这家平时热闹非凡的饭馆,此时竟是一片死寂。很显然,店主回家过年去了,还没回北京。在门口遇到了hazel,他说他已经去探查过何贤记,也是没开门。只有附近有一家叫两口一串的小店还开门,就一起过去吧。

两口一串的营业看起来基本正常,但也只是看起来而已。进门以后,老板娘大喊:没有鱼、没有牛蛙!但很快我们就发现,不仅是没有这两样而已——连牛肉、茄子、酸菜等等一干稍微有些偏门的食材都付之阙如。爱多点的西红柿炖牛腩没了,换成了酱爆鸡丁。酸菜白肉变成了毛血旺。

点完单,老板娘像是突然发现了什么一样,大喊:就一个师傅忙不过来,炒菜非常慢,你们还是吃烧烤吧!

我们摇头:就吃炒菜。

扯了不知多久的闲篇,终于上了一个京酱肉丝。七双筷子齐上,很快就只剩葱了。没有碗没有盘,每人一饭盒米饭,就着桌子就吃。我吃的时候想,明明是进了店,却有坐在马路牙子上吃外卖的感觉,也是难得。

接着上了酱爆鸡丁和黄瓜沾酱。从口味来看,俩菜其实几乎没有差别,无非是有没有鸡丁、酱是外置还是内置而已。难怪一起上。

然后上了摊鸡蛋,没什么稀奇。水煮肉上菜以后,我倒吸一口凉气。这是我见过最奇特的水煮肉:肉片和生菜搀在一起,上面是充满淀粉的、带一点生抽、蚝油和辣椒的酱汁。酱汁味道似曾相识,要说是水煮肉的味道,可也有那么几分接近,但无论如何看着都不能说这是那道熟悉的菜肴。

等了很久,几乎是黑色的干锅土豆片上了桌。我已毫无食欲。最后上桌的是毛血旺,简直就是那个酱汁里胡乱扔了些柴乎乎的羊肚。

我飞也似地离开了餐厅。以后绝对不在正月十五以前造访任何人均小于五十块钱的饭馆了。

绝对。

知春路的零贰叁味道还不错

中午和hazellight去吃了知春路附近的零贰叁小面。

这家店不是太好找。点评上说是在紫金数码底商,但紫金数码其实有3座楼,找了一圈才发现是3号。何况这几家楼下本来就有其他的小面,就更不好找了。高峰期人很多很多,需要等位。

小面10元一碗,豌杂面16元。比重庆贵了很多。人很多,就没来得及拍照。

点了小面。感觉红油不是很红,倒有点像一般的辣椒油。里面的辣椒碎明显是煎得较久的,味道倒还行。面条是碱水面,但有点太软了,不知是不是煮得有点过,面本身略带弹牙的感觉没了。滋味倒还不错。吃完一碗已是一头大汗。

在北京要找小面很不容易。一般的店,要么辣椒和红油质量堪忧,要么就干脆是方便面质量。人大食堂的所谓小面,几乎就是一碗面条加点辣椒,基本属于糊弄事。这两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大力推介,以及在京的重庆人越来越多,小面在北京也开始有些根基了。这家店的豌杂面看着略略有点面糊的气息,吃起来估计应该不错。下次可以来试试。

总体来看,这家店尚可一战。离学校也近,可以骑车过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