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知道这帮人肯定搞不成事儿

敝研究所前段时间接了一个无聊项目,要做一个大型史料汇编。鉴于之前另一个项目采取征发制,结果将士离心,至今难产,这次遂改为募兵制,招一批学生大干十天,每天一百五十块钱。按理来讲这个报酬水平在敝所算相当不错的了,但用事者还是低估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应募的都是一年级新生,全无史料训练及电子文档储备。

于是实际工作中的混乱就不可避免了。这伙新兵蛋子上周一开工,在资料室逐本逐本刷文献。由于他们对史料完全不熟,因而重复劳动特别厉害。例如一个小组在刷实录,同时还有另一个小组在刷东华录,甚至还会同时有一个小组刷起居注。这种工作方式显然是对资料情况全然没有认识的结果,因为这三者的史源是有承接关系的,重复很厉害,不必同时刷三套书。

用事者显然排斥电子资源,这一点毋庸置疑。为了避免学生拿数据库里攒出来的东西交差,用事者特意要求学生一定要附上“原书页面的复印”。这想法倒也不赖,毕竟有原书页面的话后续修改也比较好改。但这帮新兵蛋子完全没搞清楚这个目的,他们真的把书夹上无数纸条,然后逐本搬出去复印——想想一套实录拿出去复印会有多抓狂吧。事实上只要从扫描的PDF里提取相关页面,然后打印就好了呗。

而且这帮新兵蛋子没有监工,因而工作效率大概不会太好。反正我觉得办公室里冒出几副扑克牌这种事情大概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他们还嚷嚷自己晚上加班到几点几点,毛线啊。哦对了,这帮人周末还不上工。说实话,无论是史料学还是电子图书,隔壁屋坐着俩搞了好几年史料的博士,认认真真问问,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不少。但好像小工们觉得自己划水拿钱装刻苦也不错,于是各人开心咯。

现在好像还没有任何结束工作的迹象,十天已经到了,不知道小工们要怎么交差。

人文学科还是缺乏像有机化学实验室那样制度化的搬砖模式。其实这样的事情,传帮带,以贩养吸,还是很能养出一堆小砖工的。用事者以为给了钱,提个需求就能出结果,殊不知,缺乏史料训练的情况下,新兵蛋子是干不出啥好事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