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乱》影评一则

本文原题《献给统治者们:老同志离休之后》,是对黑泽明电影《乱》的影评,由豆友 diaoduoxi 发表于 2010年02月16日。由于该用户被豆瓣停用帐号,内文无法阅览,我设法找到一份备份,在此留个档。More

[转载] 黄雅珊:流水账式的内容梗概

有关中央苏区历史的一份早期回忆资料。在嘉应州传教的作者曾以奇怪的方式到革命根据地深处进行了一次深度旅行,与革命干部群众进行过亲切友好的交流,最终也在经济上为支持红军的事业而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More

[转载] 袁长庚:掉队的人

如果纷扰红尘定然是大大小小的丛林,如果我们还需多多少少实践优胜劣汰的愚蠢铁律,那至少应该对掉队的事实慎之又慎,对掉队的个体心存悲悯。所谓“文明”,大概隐隐的就是那个样子。More

疫情反水二三事

周五关于西便门东大街确诊案例的通报,将本来正在逐渐平复的群体心态打乱了。More

WordPress博客修改永久链接这件小事

最近抽空着手建立本站的备份,想放在一个VPS上,这样即便 WordPress.com 以后万一遭粉圈小青年举报而被墙,自己的博客也不至受什么影响。真动手了以后发现还是颇有一些阻碍的,自己网络知识太缺乏,遇到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上网查攻略。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唯有一件小事里的一个小步骤是靠自己突发奇想解决的,就在这里写一笔。More

新建獨立博客的一些想法

这篇日记很大程度上仅是把以前的数条豆瓣广播内容总结到了一起而已。如果你一直在看我的广播,那本文大部分内容可能你都见过。 与本文主题类似的文章在华语世界里其实司空见惯。本文所说并没有什么特殊。如果你认为本文令人失望,那么我将对您表示由衷的敬意,因为这说明您的阅读层次相当之高。 这篇文章并不是真正的技术内容——我相信大家不写博客不是技术壁垒。我只想为没考虑过独立博客的人指出一些上路的可能性。 另外本文也吸收了一部分豆友在各广播评论区里的反馈。在此对引用或未引用的豆友均表示感谢。 关于为什么要建个自己的博客 我在之前一篇博客文章里讲过一个观点,就是你如果仍然试图通过互联网来寻求表达思想、帮助思考,依然会愿意认真对待言论的话,那么你需要去减少阅读、撰写短内容而尝试长内容。然而,即便你没有经历过本世纪初有那么几年的“博客时代”,你也可以注意到,现在大多数带有一点社交性质的社区平台,你尝试在上面撰写深思熟虑的长内容,都会觉得有诸多不便。 需要强调的是,我这里说的并不只是敏感内容。你就算老老实实地写生活的感悟,风险也很大。举一个例子:对于大多数社区而言,你的帐号如果因为一些偶然因素(例如手机号换绑时出了什么差错,或是如同某社区那样大量“误封”用户)而“没了”,或许你可以建立新帐号、设法恢复一部分关注者,但你的长内容也是导不出来的。要是你在上面写过很多有趣的东西,这一下子几乎是要把你的生活清零。当然你可以选择自留底稿,但我觉得大多数人不打算这么干,毕竟我们今天都不全是为了自己而写作。——说白了,在现在我国网络精神生活越来越像游戏的情况下,你如果在“化内之地”认真,那受伤的一定是你;这和你是个什么人根本无关,只是因为各种有本事管你的人都已经遵从游戏化的大趋势、都不可能如你一样认真而已。More

互联网舆论场上的骂架话题,无关真实

我们这个时代面对的一个很大的思想困境就是一切都在被互联网舆论场所绑架。这不仅是说我们更多地使用互联网上大型互动社区来发表、分享和吸收观点——当然这也确实是个问题,以后再展开说——也不单纯指我们的消息源往往是一些试图或者已经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意见领袖(或曰大V),而是说,读者,连同读者的信息源(也就是意见领袖们)试图去理解问题的方式高度服膺于一种只在互联网舆论场上才得到认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只用互联网舆论场上才有意义的方式提问;而那种实现互联网舆论和真实世界当中的观念、言论、声音之间的转换的接口,则并不总是(或许不该说得这么委婉,而应该说是“经常不”、“几乎不”)以建设性的态度忠诚地作业,这令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和观念被整个割裂了:你如果想要吸收知识和观点就必须要上一些大多数人都在上的网站,但你只要上多一点这些网站,你就逐渐变成了一种只在、只会在、只会以它的逻辑在网上思考的人,而这和现实也许无关。它的一个结果就是你把思想的实践变成了和无关痛痒的人或观点的争斗。It is nothing,真的。More